硬件研发网|技术阅读
登录|注册

您现在的位置是:硬件研发网 > 技术阅读 > 国产脉冲多普勒雷达,擦亮战机之眼

国产脉冲多普勒雷达,擦亮战机之眼

上世纪80年代,仅有几个发达国家能研制先进机载火控雷达。当时,我国基础薄弱,大量关键技术处于起步阶段,曾寻求过和西方国家联合研制相关技术,但最后合作的某国却找借口单方面撕毁合同,意图借此迟滞我国空军战机能力建设进程。

机载雷达领域奠基人贲德院士和团队从基础理论、基础算法开始,进行技术攻关,终于突破了PD关键技术。1989年,第一台PD雷达技术原理样机问世,成功展开装机试验。

当时研制的难点:原理问题没摸透,机载雷达没做过,技术要求特别高。三个技术难题:1.低副瓣平板缝阵天线;2.高纯频谱频率综合器;3.高速大容量可编程信号处理器。

所谓机载雷达,绝不是简单的把地面雷达搬到空中,它需要满足各种苛刻的条件。首先就是体积和重量限制,体积0.1立方米重100公斤左右,大的装不上,重的飞不动,当时的口号是“为了减少一克重量而奋斗。”

另外,天空和地面的环境有很大差别,雷达必须适应从摄氏四五十度到零下五六十度的温度变化,从地面到高空的气压变化,以及飞机起飞和着陆时的振动冲击,同时机载雷达的电磁兼容问题和可靠性保证都要求非常高。

为了测试,51岁的贲德每天抢着登机试飞,一上机就是三四个小时。外场试飞工作十分辛苦,而且由于涉及技术很多,各个子系统的负责团队试验时间分配很紧张,但他们从不抱怨。

在一次意外事故中,战机空中起火,两台发动机只剩一台勉强工作,飞机高度骤降,随时可能坠毁。在这样万分危急的情况下,贲德仍然沉着冷静,目不转睛地观察和记录实时回传的雷达测试参数。因为如果飞机不幸坠毁,数据可能也会跟着丢失,所以他根本没有时间去紧张,必须100%投入到试验工作中,才能对得起不畏牺牲敢于奉献的试飞员。

1994年10月,新型机载PD雷达设计定型,性能一跃达到世界主流水平。国产机载雷达终于完成了从低脉冲重复频率的单脉冲体制、到全波形脉冲多普勒体制之间的跨越,国产PD雷达技术也从探索阶段转入推广应用阶段。这项核心技术成果,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,奠定了我国国防机载雷达领域独立自主研制的基础。

1998年歼-10首飞后,该型雷达与歼-10匹配改进并成功装机,新雷达性能全面超过了F-16A/B的AN/APG-66雷达,接近F-16C/D的AN/APG-68雷达,因而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
2000年之后,多个机型开始全面换装国产PD雷达。可以说,如果没有30年前PD雷达样机的诞生,歼-8F、歼-10A、歼-11B、歼轰-7A等国产战机的战斗力都将大打折扣,机载相控阵雷达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。

在2018年的珠海航展上,国产“三面阵”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首次公开,让国产战机可以突破传统视野的局限。

假如“枭龙”战斗机未来换装该三面阵雷达,能够实现“侧视”“后视”,视野角度达到300°,给导弹提前装订侧后方的敌机目标信息,实现抢先发射,在空战中牢牢占据主动。


本文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:网络搜集和2013年CCTV10《大家》节目:“贲德 擦亮战鹰之眼”以及14所公众号文章《今年,争气机三十而立!》。视频查看请点击“阅读原文”。


视频中提到贲德主持翻译了一本《Introduction to Airborne Radar》,后来成为研制团队人人必备的教科书。该书第一版是由Hughes Aircraft Company的工程师和技术经理George W. Stimson撰写,最初于1983年出版,适用于其员工和客户,限制在1987年解除。

退休后George W. Stimson成功地就该书的权利进行了谈判,并与SciTech Publishing达成协议,对该书进行重大修订和更新。就是畅销的第二版(1998年),有中文译版(2005年)。

该书第三版于2014年出版,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,并且是彩色出版,插图和配图很多,非常利于理解。《》就是来源这本书的第九章。

相关文章推荐阅读

.

.

.